9月的皖北大地,安徽灵璧县下楼镇的葡萄园里,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绿叶之间。种植户汪郁(化名)穿梭在藤蔓交织的葡萄架下,忙碌着查看葡萄的最新长势。
这些凝聚着汗水与希望的葡萄将带着泥土的芬芳,走进盒马鲜生、百果园等全国各地商超,汪郁也将迎来今年的大丰收。这既是汪郁的丰收图景,也是分期乐普惠助力县域产业提质、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田野实践。
返乡创业路遇到资金瓶颈
几年前,汪郁还在杭州、上海等地辗转做着生意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听说家乡灵璧正大力发展葡萄种植产业,政府有不少政策支持——对家里原本的葡萄园来说,这是难得的壮大机遇。怀揣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创业的梦想,汪郁毅然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,踏上了葡萄种植的创业路。
汪郁在采摘葡萄。
“刚开始家里的葡萄园只有十来亩,全靠父母两人打理。”回忆起创业初期,汪郁感慨道,“我当时就想着扩大规模,多流转些土地,引进些新品种。”几年下来,靠着葡萄收成和积蓄不断投入,汪郁的葡萄园已是郁郁葱葱的一大片,种植面积上百亩,在当地镇上算是数一数二的规模。
然而,种植规模达顶峰后,每年的资金投入也随之大幅上升。对汪郁而言,创业以来最大的资金瓶颈迎面而来。“种葡萄的一大问题是机械化程度不高,需要大量人工投入。从施肥打药、整枝修剪到套袋采收,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人力。最忙的时候,每天要雇几十个工人,光工资支出一天就好几千。”汪郁细数着开支,“再加上土地流转费、肥料农药等,东挪西凑后,资金仍差一大截,“我当时真是急得团团转。”就在汪郁一筹莫展之际,朋友向他推荐了分期乐普惠。
“及时甘霖”,十分钟到账20万元
“能不能批过?”“多久能放款?”“能贷出来多少?”在见到分期乐普惠工作人员前,汪郁带着一串疑问,拨通了朋友给的电话号码。
接到汪郁电话后约一个小时,分期乐普惠灵璧线下门店的客户经理就出现在了他的葡萄园里。在葡萄架下,客户经理一边帮汪郁干着农活,一边介绍着分期乐普惠的业务。
分期乐普惠灵璧门店。
汪郁至今记得那个下午,“从申请到放款,短短十来分钟,20万元贷款就到了我的账户上。”这笔及时雨般的资金,帮他支付了土地流转费、工人工资和农药化肥费用,让葡萄园里的阳光玫瑰、浪漫红颜等优质品种顺利开花、坐果——眼下这些葡萄成熟了。“虽然今年的葡萄收购价格,较往年有点低,但是今年的收入还是会有个四五十万元。”汪郁算了笔账。
普惠金融激活乡村振兴动力
汪郁的故事,只是灵璧县葡萄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。作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“灵璧葡萄”的核心产区,下楼镇的葡萄种植面积已有上万亩。当地产出的葡萄,大多数通过电商和冷链物流销往全国,全镇葡萄年产值以亿元计,带动了大批农户增收致富。
葡萄产业的蓬勃发展,离不开普惠金融活水的滋养。分期乐普惠灵璧门店是乐信在全国布局的首个线下门店,自门店开业以来,分期乐普惠为下楼镇十多位种植户提供了贷款支持,累计发放贷款数百万元。这些资金不仅用于扩大种植规模,还被投入到品种改良、冷链仓储等产业链关键环节。目前,灵璧葡萄已通过果商与盒马鲜生、百果园等大型商超建立长期合作,以“基地直采、冷链配送”模式,实现了从灵璧田间到全国餐桌的无缝对接。
下楼镇葡萄种植基地。
在安徽,类似汪郁葡萄园与分期乐普惠的故事常常上演:粮食种植户通过分期乐普惠的20万元贷款扩大了种植规模;粮食收购商贩用17万元贷款更新了设备,提高了粮食收储效率和质量;“格拉条”小摊贩用15万元贷款成功开起了门面。
分期乐普惠在灵璧的成功实践,源于 “四个精准”服务模式:精准触达——依托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的本地化团队,深入了解县域需求,提供一对一上门服务;精准评估——利用金融科技手段,结合线下走访实际,优先支持区域特色产业;精准放款——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,申请流程简单合规,最快十分钟放款;精准服务——建立24小时响应机制,确保客户从咨询到售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及时解决。通过“实体门店+上门服务”模式,分期乐普惠打通了普惠金融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让用户真正感受到“看得见、用得清、信得过”的金融服务。
分期乐普惠通过创新的县域普惠金融服务模式,不仅解决了农户的融资难题,更激活了县域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。2024年底,分期乐普惠正式启动县域项目“相信微小梦想计划”,计划链接超100亿元信贷资金,重点支持小微、小小微产业。通过金融赋能,更多像汪郁这样的农户正在实现创业梦想,越来越多的"微小梦想"在县域生根发芽,县域正在成为人才回流、产业兴旺的热土和中国经济潜力的新引擎。